“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龍”字,作:
顯然,第一形為“龍”的“真實”狀態(tài)的描繪,而后兩形尤其是第三形,已經(jīng)同“龍”字的繁體字“龍”相去不遠了。
然而,這“龍”在今天咱們的生活中可無法見到,于是,關于“龍”究屬何物,說法紛紜,莫衷一是。
最常見的說法是古人替蛇裝了幾只腳,稱之為“龍”,是一種神話中的動物;也有人據(jù)古書“馬八尺以上為龍”,認“龍”為一種良馬;有人因傳說中的龍“能水”而懷疑它是河馬,更有人據(jù)龍的鱗認為是鱷魚,甚至有人認為龍即恐龍。以上種種看法雖然不一,但一致認為龍是一種動物。
也有人認為“龍”與“虹”音近,甲骨文有“虹”字作:
于是認為龍即虹;更有人認為“龍”字音與“松”相近,龍皮與松皮亦有相似之處,于是把這龍認作了松。
文化現(xiàn)象與愛情現(xiàn)象的相似之處在于,崇拜與愛的原因,恰在于不了解崇拜與愛的對象的真相。愈是不了解,就愈是視若神明。仔細想來,這倒有點近似“葉公好龍”故事說出的真諦。
上述種種對龍的解釋,無一足以使人深信不疑,但隨著學者對龍的研究的深入,已經(jīng)可以初步確定,龍是一種動物類型的圖騰,與一般圖騰不同的是,現(xiàn)實世界并無真正的龍。
告訴咱們這一事實的是近些年的一些考古發(fā)掘。在遼寧與內(nèi)蒙古交界處的紅山,出土了一些珍貴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一種豬頭龍身的玉器,其形體正好作上文所引的“龍”字的第一形;而值得注意的是,離紅山不遠的內(nèi)蒙古,也出土了一種龍頭龍身的玉器,形體恰同上述豬頭龍身玉器相似,只是龍頭代替了豬頭。同時同地在紅山出土的還有一批裸體女神像及對這些女神像頂禮膜拜的所在——原始祭壇。
以上考古發(fā)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啟示了我們,“龍”是一種原始崇拜物。第一,龍在原始社會即已有之,其證據(jù)是與之作伴的是原始社會中亦受崇拜的女神們;第二,既然在龍身上可以出現(xiàn)豬頭,那么至少說明龍是一種與豬之類動物有類型學上相似之處的動物;第三,既然甲骨文中的“龍”字與考古出土的龍或“豬頭龍”形制如此相似,那么上文中考古出土文物中的玉器必然是“龍”字所寫之龍而并非他物。
由此看來,披在龍身上的神秘紗巾已經(jīng)被揭開。盡管咱們至今還無法細說端詳,但是龍是一種原始社會中動物類型的崇拜物,確實是無法懷疑的事實。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語言中亦有龍(dragon),形象與咱們的龍有相似之處,而至今亦說不上它到底是什么樣的動物。但至少據(jù)此可知,龍確乎是一種現(xiàn)實中子虛烏有但又是“物”出有因的動物類型的崇拜物。
責任編輯: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