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瘠薄山地有一個特點,就是土層非常薄,還有的地方石頭多土壤少。這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利于樹木的生長,所以,除了選好合適的樹種,還必須采取一系列的保水,保土的措施。
1. 選擇干旱瘠薄山地的樹種
山地造林選擇樹種首先要考慮它是不是耐旱,耐瘠薄,最好選擇根系發(fā)達,萌孽力強的品種,這樣的樹種固土作用大,適應(yīng)性強。選用的樹種有以下幾種。
側(cè)柏:側(cè)柏是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造林的首選品種,它耐寒、耐旱、抗鹽堿,在平地或懸崖峭壁上都能生長;側(cè)柏幼樹樹冠卵狀尖塔形,葉、枝扁平,成齡樹高達20m,側(cè)根發(fā)達,萌芽力強,壽命長。
油松:油松是常綠喬木針葉樹種,樹冠在壯年期呈塔形或廣卵形,在老年期呈盤狀或傘形。油松是強陽性樹種,性強健耐寒,能耐-30℃的低溫,還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等特點,是荒山造林的先鋒樹種。有了合適的樹種還不夠,還要選擇健壯的苗木。
2. 干旱瘠薄山地造林的選苗和起苗
在土壤瘠薄,立地條件差的地區(qū),必須使用帶土坨的苗子,目前,大多數(shù)常綠樹種的苗子都可以帶著土坨栽植。
選擇這樣的苗子時,也要看苗齡,兩年以上苗齡,高度在80cm以上,根徑1cm以上的苗子更容易成活。
起苗的時候,要在離根部13~15cm處開挖,圍繞根部開挖一周,最后用鏟子將整個土坨翹起,要求起苗的時候盡量不要傷根系。
土坨挖出之后,用鏟子將它修成圓形,以便將來栽植的時候與新土結(jié)合緊密。然后用黑色的塑料袋將整個土坨包起來,包裹土坨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防止根系失水,二是防止土壤干燥后脫落。
近年來,我國林業(yè)科研單位采用無紡布容器育苗技術(shù),培育造林用的苗子,取得了很好的成活率。
無紡布是一種可降解的纖維材料,它的通透性好,水、肥、氣能自由通過,在土壤中,它可以變成供給苗木生長的有機質(zhì),對環(huán)境沒有污染。無紡布里面是根據(jù)苗木營養(yǎng)搭配的基質(zhì),用這些基質(zhì)培育出來的小苗,生長速度快,長勢健壯。
由于苗木在培育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新的根系、新的枝葉,也就建立了一個新的生理平衡體系。造林的時候,連同無紡布包裹著的土球一起運輸,不僅保持了良好的完整性,使根系沒有損傷,而且水分消耗極少。所以苗木在栽植后成活率可高達100%,而且無緩苗現(xiàn)象。
3. 干旱瘠薄山地造林的整地方式
整地是造林的一道重要工序,是造林前對造林地土壤翻墾的一項造林技術(shù)措施。整地首先使土壤變得疏松,一方面有利于苗木根系的伸展,另一方面提高了土壤的蓄水能力。
魚鱗坑整地是山坡地植樹造林常用的一種方法,常用于坡度在30度以上的瘠薄山地。
因為整地后的樹坑形狀看起來像魚的鱗片一樣,所以叫魚鱗坑。魚鱗坑整地對地表植被破壞較小,是坡面治理的重要整地方法。
魚鱗坑整地的具體方法是:在山坡上按造林設(shè)計,挖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坑的大小可以根據(jù)地形和栽植樹種的不同而變化,一般坑寬0.8~1.5m,坑長0.6~1.0m,坑距2.0~3.0m。
挖坑時先把表土堆放在坑的上方,熟土堆放在坑的下方,一邊刨坑,一邊把土層里的石頭撿出來,用撿出來的石塊在坑的下沿壘成一個堰,高20~25cm,這些石頭是就地取材,又防止了水土流失,這樣魚鱗坑外邊高里邊低,起到了蓄水保墑的目的。在坑的上方左右兩角各斜開一道小溝,以便引蓄更多的雨水。
4. 干旱瘠薄山地造林的栽植方法
整完了地,就可以栽植小苗了。由于小苗都帶著土坨,所以只需要挖一個很小的坑,這樣更利于保持水土,只要能把土坨完全放進去就可以了。土坨放到坑里之后,再填土、踏實,填土以營養(yǎng)土團不露出地面、踩踏時不損壞土團為度。
小苗栽上以后,要立即澆一遍水,第2天,再澆第二次水。栽植后1周左右,需要再到山上來,巡查苗子生長的情況,如果發(fā)現(xiàn)有死苗現(xiàn)象,要及時補植。
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