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繁茂,郁郁蔥蔥。江西日報記者洪子波 攝
峰巒疊嶂,山高谷深,道路崎嶇。
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高橋鄉(xiāng)英溪村位于羅霄山脈北端東部的深山,2016年貧困發(fā)生率高達29%,居全省之首。村里蜿蜒流淌的英溪河,是修河的源頭之一。溯河而上,植被繁茂,山路越來越難走,人家也越來越少。大山深處,我們認識了兩戶不同的源頭人家。
銅鼓縣高橋鄉(xiāng)英溪村鄉(xiāng)村面貌煥然一新。 江西日報記者洪子波 攝
不能再往前走了,鄭楷瑚家醬黃色的老房子赫然佇立在河岸邊。走進堂屋,最顯眼的地方,掛著一張烈士證,它見證了這個家庭為中國革命作出的犧牲,也彰顯了家族的無限榮光。
已經80歲的鄭楷瑚和妻子住在山里,兒子在城里有工作,接老人出去住了好幾次,因為舍不得這一方山水,他們還是回來了。對山水有特殊感情的鄭楷瑚,曾有一段時間很迷茫,那時村民都在山上砍樹,錢是賺了一些,可環(huán)境變差了。“最差的時候,英溪河里水沒了,穿布鞋都能過河。”鄭楷瑚說。后來,大家意識到環(huán)境的重要性,開始封山育林,這山又綠了,河又滿了。鄭楷瑚感慨地說:“人們都說存錢存銀行,我看,不砍樹就是存錢,是在給子孫后代存一筆大錢。”
英溪村地處修河源頭保護區(qū),森林覆蓋率達94.3%,除了少量人工林有計劃地采伐外,茫茫森林都處于保護狀態(tài)。“我們祖祖輩輩都靠山吃山,2002年山上的公益林開始禁伐,2016年天然林也列入禁伐范圍后,很多人不習慣。”英溪村黨支部書記鄭煥橋給我們算了這樣一筆賬:以前砍樹賣,一畝山最少200元,如今拿停伐補償,每畝只有17元。因為收入來源銳減,只有536人的英溪村貧困戶多達158人。
鄭楷其的新家位于銅鼓縣高橋鄉(xiāng)政府旁邊。江西日報記者洪子波 攝
蹚過英溪河,赤著腳,再往前挪,源頭的山坡上,忽然出現(xiàn)了一塊平地,十幾個蜂箱隨意地散放著。鄭煥橋告訴我們,這原是貧困戶鄭楷其的家,2017年,易地扶貧搬遷讓他們一家只花了不到1萬元,就搬出了大山,老房子也就拆了。
走進鄭楷其在鄉(xiāng)政府旁邊的新家,一套四室兩廳的公寓,寬敞明亮。說起原來住在山上的情形,鄭楷其不由得嘆了口氣。那時,他妻子病重,好幾次半夜暈厥,因為交通不便,人差點就沒了,鄭楷其空守著一手剃頭的好手藝無處可施,有時走村串戶一整天也沒兩個顧客,孫子上學要走1個多小時山路……“不過那都過去了,你看我現(xiàn)在多好。”鄭楷其話鋒一轉,笑著向我們介紹,搬到集鎮(zhèn)后,他撿起了剃頭的老手藝,在安置點樓下開了間簡易的理發(fā)室,因為服務周到、價錢合理,生意興??;兒子學了技術,跟著村里人到外地打工;兒媳在鄉(xiāng)里找了個做飯的活,方便照顧家人;孫子孫女上學近在咫尺。村里還組織他們發(fā)展養(yǎng)蜂產業(yè),因為生態(tài)好,每年生產出來的蜂蜜以每公斤100元的價格銷售,還供不應求。
鄭楷其用二胡演奏《東方紅》。江西日報記者洪子波 攝
現(xiàn)在,鄭楷其多了一項愛好,到小廣場拉二胡,他最拿手的曲子就是《東方紅》。聊著聊著,他興奮地拿起柜子上掛著的二胡,給我們演奏了兩遍,一邊拉一邊感慨地說:“真沒想到,臨到老,我還過上了這樣的好生活。”
通過發(fā)展產業(yè)、推動就業(yè)、易地扶貧搬遷多管齊下,2018年,深度貧困村英溪村整村脫貧了。鄭煥橋告訴我們:“有人看中我們這里生態(tài)好,正準備建一個紅豆杉集中觀賞區(qū),以后我們還要搞鄉(xiāng)村旅游,到時候請你們再來英溪,一定會更美!”
記者手記:
這是我們采訪的第一站,出發(fā)前,一直想找尋一個最偏遠、最貧窮的地方,看看當?shù)匕傩盏纳?,聽聽他們的心聲?/p>
源頭人家,有的人留下,有的人離開,留下的是為了心中的堅守,離開的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英溪村地處修河源頭,又是江西省貧困程度最深的村,一邊是為生態(tài)保護作出的犧牲,一邊是群眾脫貧致富的需求,如何平衡?在脫貧攻堅中,英溪村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本方略,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大力發(fā)展綠色產業(yè),把扶貧合力精準傳遞到貧困戶身上,形成強大的內生動力。英溪村的實踐再一次證明,保護和發(fā)展不是單選題,而是多選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守住了青山,就能贏得未來。
江西學習平臺